• 客服电话

    • 13651883190 邓经理
    • 021-60733761 公司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微信二维码

有什么VS要什么——从宣传视角看BIM发展

    市场驱动、政策加持、媒体宣传,BIM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兴未艾。我们听到了太多关于BIM可以推动技术创新,满足建筑业转型升级需求,可以实现工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加工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说法。可是对于业主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2018年1月24日,由圭土云主办的第三期圭土沙龙,除了老朋友上海智通集团BIM中心负责人顾文政,建工设计总院市政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严勤、圭土云CEO王小松、技术总监刘超之外,还特邀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张晓松、BIM工程师韦巍、软件专家胡方健,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波等4位新朋友加入,以学术讨论、思想碰撞、不求对错、注重过程为前提,对“有什么VS要什么——从宣传视角看BIM发展”展开主题讨论,本期圭土沙龙由严勤院长主持。

    项目越复杂,越需要BIM

    严勤:我接触过很多BIM咨询公司、设计院以及各类企业专业做BIM的团队或个人,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能做什么?BIM能做什么?”

    在我看来,在施工方面BIM应用有这样几个亮点:1、现场用模型施工交底,或者在现场拿出pad指导施工;2、带上VR眼镜现场验收;3、三维扫描后的点云模型与理论模型联合复核建筑物质量或工程量。如果没有从事过施工,这样的应用乍一听是很有价值的。但实际上,在施工现场是不允许带pad、VR眼镜等智能设备的,因为这是非常危险的,当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有些现实往往会被掩盖。比如现场有一个洞孔没有填补,这个洞孔在模型中没有被标注,当人员验收的时候很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所以我提出了“要什么”,就是要问做BIM的人有没有考虑过用的人。其实现在很多业主都不知道要用BIM来做什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站在业主的角度去想,比如BIM有100种功能,如果有5种功能可以为业主带来效益,那么再将这5种功能深入发展,那么我想BIM是能够发展起来的。

    对于严勤院长对于BIM发展偏悲观色彩的观点,张晓松副总工程师并不太同意。他说首先现在很多大型项目都要求用BIM;其次关于BIM应用的意义,他例举了一个实例:华为在东莞投资了100亿建造松山湖终端基地,由于园区中有很多水系围绕,所以各区域间选用桥梁连接,其中有一座以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自由桥为原型的桥梁是三跨变高度钢桁架连续梁桥,钢桁梁的安装采用 “铆接、栓接、焊接”三种形式,非常复杂。因此该项目部采用BIM技术对每一个杆件进行分解,对螺栓及钻孔进行了精确计算,发现了大量碰撞,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返工,缩短了工期,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类似这种越复杂的项目,也就越有必要做BIM,哪怕业主没有明确要求,但是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有这种需求,而且也确实通过建立BIM模型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发现了很多平面图发现不了的问题,所以三维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严勤:关于你说的第二点,我一直认为BIM真正落地的应用点主要有2个:碰撞和可视化。可视化不用说,碰撞这个事情是十年前就已经解决了的,碰撞最早是从工厂的管线,或者大楼的机电管线来的,可以说碰撞是BIM最大的应用。但我觉得,一张合格的设计图纸,从理论上来说就要把所有碰撞规避。

    张晓松:我打断一下,之所以要研究这个碰撞,是因为铆栓凸出的那一块对于安装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在设计图纸上面无法体现。既然碰撞如此有用,那怎么能说BIM没用呢?

    严勤:因为这个是10年前就已经解决的事情,现在BIM没用新的应用点.。多年前,工厂就在用PDS系统解决管线碰撞的问题。这样的话,BIM到底是B/I/M还是B/M?因为BIM的核心在于信息怎么去用,尺寸虽然也是信息的一种,但是如果只是检测尺寸的碰撞,这个应用面就比较狭窄。
 

    严勤:再来说第一个问题,很多大型项目要求要用BIM,好处在哪里?

    张晓松:好处在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啊!

    严勤:有没有量化的指标?

    王小松:我觉得目前BIM应用阶段,大部分项目是浪费钱的。

    严勤:在房建项目,如果用BIM,国家每平方米补贴20元,这种补贴是不是说明了实际上BIM并没有产生效益?

    张晓松:这样说的话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产生了效益,也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BIM,但就桥的这个项目来说,它的BIM不仅有碰撞的研究,而且还有施工方案的研究,可以通过BIM模型演示杆件不同的拼法,这个模型的建立花了不少钱,但是建立之后对于整个项目来说省了更多,所以就这种类型的项目来说,BIM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张晓松

 

    严勤:我并不是说BIM一点用都没有,从广义来说,很多软件都可以算是BIM软件,也有很多人在用,很多业主更想要的其实是可以在全过程产生效益的三维模型,也就是说最好是一个模型做出来之后,能够在全生命周期都适用,因为国家的补贴也是针对一整个项目而言的,并不是某一阶段的补贴。

    对于严勤院长的这番陈述,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BIM工程师韦巍表示赞同,他说确实现在对BIM宣传过度,出现了很多花哨的应用,比如VR等,但实际上很多设备在现场可能根本没法用,比如他之前做的地铁项目,现场压根没有信号。
 

    软件的熟练程度影响工作效率

    接着,韦工向现场嘉宾介绍了他做BIM的历程。

    韦巍:我是做结构设计出身,08年入职一家美国单位,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利用Revit搭建模型,并且能够做到搭建完成后的模型可以导入Etabs进行分析计算。我搭建Revit模型的时候只输入一种界面100*100,在Etabs里面的荷载、定义均是由美国人完成,导入Etabs之后它会自动从100*100往上优选,优选到最合适的尺寸就停下来,这样做结构设计的效率非常高。

    然而让我最震撼的是出图,它的模型搭建、计算、分析、出图等都是分开的。模型搭建初期,还只是一个框架的时候,图纸就已经有了。而且图纸已经将模型每个剖面、节点等切分好,图纸的目录、格式等也排列完成,但是里面是一个个空白的方块,随着模型搭建的深入,图纸随之慢慢丰富起来。这跟我们以前出图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以前是画一张是一张,没画就没有,但是现在不仅一开始就有,而且是由不同的人来做,分工协作,这样可以满足在任意时间内给业主看图、向业主汇报的需求,并且可以保证从始至终每张图的风格一致、质量很高。这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设计就要往这个方向走,再用CAD一根一根画线条简直就是太落后了!

    我一心想在设计领域推广这项技术,当时我天真的以为这项可以保证图纸质量且效率又高的技术没有任何理由不被接受,但是我在推广的时候遇到了几个方面的阻力:一是做完之后不是紧接着做下个项目,而是花费很多精力去宣传、去做论文、拿奖;二是没多少人愿意重新学习一款新的软件,这样团队协作效率低,无法发挥最大价值。所以目前虽然我们做了一些模型,但是没做过什么大的项目。从我的角度来说,让我回过头再用CAD画图不太可能,因为太慢。如果认为CAD更快那是因为你对Revit操作不熟练!
 

    严勤:我觉得用CAD可控性更强,用Revit的话你首先还得定义大量的族库。

    韦巍:对于我来说,定义族库只是我在做模型之余很顺手的一件事情,不需要专门花太多的时间。

    关于软件熟练程度这一点,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范波表示深有体会,他说他曾用了6年的时间才把建模软件用的很顺畅,后来在培训建模人员用软件,一个星期只能做些基本的命令,搭建框架,但是如果想真正用,1个人得花至少1年的时间去研究它。

    韦巍:1年的时间我觉得都不够,而且光靠听课没用,必须有实际项目经验的积累才行。

    张晓松:那这样的话也没有可能完全放弃CAD,只用Revit?

 

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范波

 

    范波:完全放弃不太可能,如果修改一些局部细节,没必要打开模型,只要在图纸上修改下就可以了。

    张晓松:这样直接用Revit导出平面图,再修改也可以。

    范波:对,大的框架等在BIM模型改,小的零件等在图纸改,这样的话效率会高一点。

    韦巍:现在可以肯定,建筑结构的修改,三维软件比二维软件的效率更高,管线设备,水暖电等比较特殊,虽然用三维软件修改花时间,但是出图的质量会高很多。但是建筑结构的修改无论是效率或者质量都会提高。我个人认为在市政、路桥方面的设计想抛弃CAD还是比较困难的。

    严勤:BIM不是某一个软件,我们搞BIM也不要局限于某一个软件,只要能够提高效率,它就是一个好软件,我们也不用太在意这个软件是不是BIM软件。

    对于严勤院长的观点,上海智通集团BIM中心负责人顾文政也表示赞同。

    BIM的推广与普及面临软硬件成本高等阻力

    对于软件的使用来自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的胡方健博士也谈了他的看法。

    胡方健:跟大家分享下这几年做过的东西,我学习了Revit,和达索的Catia这两款软件,就这两个软件相比,Revit更适合做工民建,做路桥确实不太合适,因为它的功能比较单一,很多定向模板不适用于路桥。它最大的弱点是对于空间曲线、直线等的自适应能力比较差,但实际上我们在路桥里面碰到最多的就是这种变形的问题。相比之下,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Catia就有着优势,但是由于之前Catia没有涉及到这块领域,所以很多功能不具备,因此在用的时候必须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积累很多东西,比如模型库和代码,并且要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对于很多设计院来说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是学习成本太高,二是如果自己开发,所需花费就会更不计其数了。但是如果要等一个软件完全开发好再让设计院去用,那么至少还要再等5-10年的时间。三是价值创造,在用Revit的时候,可以看到它在设计、施工模拟、养护管理、运维方面有很大的价值,至于价值能够发挥多大,需要看它的应用点可以被拓展到什么程度。

    张晓松:AutoDesk下就有很多不同的软件,而且在软件使用中还会经常出现问题,比如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

    刘超:对于特点差异较大的,不同的软件用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是比较好的方法,统一后反而难以操作了。例如Office文档就有Word/Excel/PPT等不同的软件,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做成不同文档。从技术角度来说,软件的质量问题不是大问题,是可以被逐步纠正的。不过,数据交换的确是大问题,目前做得是不太好。

    一体化是趋势

    关于BIM软件的推广和应用,每位嘉宾都从自身经历的角度表达了不同的见解,其实关于BIM的推广与应用不是仅仅会用几个软件就能做到的,还有对于同一个BIM模型能否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顺畅地传递,以及是否能够被充分利用。

    而且同一模型,在项目实施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项目参与方关注点也不一样。比如设计方关注设计建造出的建筑物会不会出现坍塌等问题,施工方关注如何将设计成品造出来,运维关注的是什么地方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而我们比较期待的是BIM模型可以为业主做一个全方位的规划。而关于“要什么”的问题,圭土云CEO王小松发表了他的看法。
 

    王小松:模型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如何传递?从实际来看,虽然很多项目这些环节是割裂开的,但是一体化是趋势,比如地铁项目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房产项目也开始一体化运营,这样使得开发商必须从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运营阶段怎样才能更有效率。还有一个趋势是新建项目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越来越多的是存量市场而不是增量市场,这样的话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盘活,第三个就是所有的行业都在朝数字化方向发展,我们建筑行业也在倾向于数字化表达,比如地铁项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模型进行拼接,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再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就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否则这个事情无法完成。

    而对于嘉宾提到的现在很多BIM软件软硬件成本高、学习成本高等问题是实现全产业链都运用BIM的阻力时,王总说这也是圭土云正在做的事情。虽然圭土云暂时无法做到提高BIM产出,但是可以降低很多前期投入,比如学习成本、软硬件投入成本等。通过实现项目各参与方的可视化协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设计管理、施工模拟、建筑性能优化、运营维护管理、项目成本管控等解决方案,以此来大幅度降低项目投入,提升项目协同效率与质量,并逐步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
 



    在将近5个小时的讨论中,嘉宾们还对数据安全、版权保护、虚拟桌面等相关话题展开了积极地讨论。诚然,随着BIM应用的深入,逐步将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运维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可以和装配式建筑充分结合。但是目前阶段,由于企业及从业人员专业度、管理能力的不足,主要的价值点还是体现在可视化方面。另外,由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各类虚假宣传等种种原因,导致真正做底层开发的团队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拿来主义,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浪潮中,BIM虽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但是真正的发挥价值,还是任重而道远。

首页    公司新闻    有什么VS要什么——从宣传视角看BIM发展